发布时间:2025-10-15 18:10:56    次浏览
□专题统筹胡明亮专题策划魏必凡专题撰文信息时报记者杨琳专题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陆明杰实习生胡瀛斌围棋,犹如另一条“血脉”,将曾炳辉、曾炳权两兄弟的血肉浓情,连接得更加紧密。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对亲兄弟,如今身处粤港两地,却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传播棋艺之路。在教棋育人上,两兄弟时常切磋,并相互借鉴。他们以对围棋浓烈的热忱与挚爱,用三十年的心血,使围棋之魂魄在无数青少年心中扎根、发芽。命运各自曲折对棋痴迷不改曾炳辉、曾炳权两兄弟,外貌相似,却性格迥然。兄弟俩一起应邀前来接受时报专访,曾炳权口若悬河,对羊城棋坛30多年的风云起伏如数家珍,常常一个话题聊着聊着,讲到兴头上就收不了尾。这时,能将这匹脱缰的“野马”拽回来的,只有哥哥曾炳辉。正如两人能成为亲兄弟一般,他们跟棋的缘分,也是上天注定的。1971年,两人所在的小学,要从每个班级中选出三四名成绩优异者进入学校的围棋队。曾家的父母都不会下棋,但说来也就那么巧,当时相差3岁的两兄弟却因为聪慧过人,相差几个月被选入校队,跟随梁权威教练开始了学棋之路。后来,两人又一起进入广州市棋艺社(广州棋院的前身),并在这一业余体校性质的培训班中崭露头角。命运弄人,特殊的年代决定了两兄弟以后不同的人生轨迹——1976年,高中毕业的曾炳辉上山下乡;弟弟曾炳权则幸运地躲过,并在1977年以出色的棋艺进入广东省集训队,后来成为了一名专业棋手。如一棵老树上的两条枝桠,命运此后在两人身上各自曲折的百转千回。但不变的是同根同祖的血脉亲情,和对棋的痴迷不改。哥哥赴港成香江棋坛拓荒牛1980年,曾夺得1978年广东省围棋赛冠军的曾炳辉回城后选择赴港。当时的香港,棋艺凋零。“棋艺社里只有十几个人,还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虽然明知在香港普及围棋是条艰难之路,但二十多年来对围棋的热爱,却让曾炳辉毅然选择开馆授徒。最初几年,他教学生赚的钱,甚至不够去交房租,以至于有时要靠学生们共同分摊房租来渡过那段艰苦岁月。香港是个崇尚英雄的地方,武侠名家金庸就酷爱围棋,他的笔下也对棋士多有精辟描写,当年的“金庸热”无疑为围棋的普及提供了有利条件。1982年,曾炳权等人成立了香港围棋协会,一些公开赛事陆续推出,香港的围棋发展开始步上正轨。慢慢地,凭借着过人的棋艺和精湛的教学,曾炳辉的“弘德围棋”社的学生也多了起来,他本人更多次取得香港围棋公开赛的冠军。最让曾炳辉为人称道的,是他4次(1983年、1987年、1988年、2002年)代表香港队出战“世界业余围棋大赛”。在中日韩三国争霸天下的局面下,他在该项比赛中曾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为香江棋坛谱写了一段佳话。 如今,曾炳辉在港开设棋院教棋授徒,以拓荒牛的精神让围棋之魂在香港得以延续。“香港的围棋教学和国内有很大不同。香港提倡‘快乐围棋’,如果你对学生太过严厉,下一堂课人家可能就不会来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加上温和的性格,曾炳辉以“弘扬围棋,教人以德”的教学理念,赢得了学生们的认可和口碑。从事围棋教育行业20余年,如今已是香港棋坛资格最老棋手的曾炳辉,以教棋为乐,他自己的棋社从不打广告,但却在竞争激烈的香港棋坛坚强地生存了下来,并先后培养了多位高段棋手。弟弟培育青少年棋手誉满羊城弟弟曾炳权,是叱咤羊城棋坛的风云人物。1984年他取得全国围棋团体第三名,1985年拿到全国“海峡杯”个人第四名,并进入国家集训队,1986年晋升为围棋专业六段。1990年退役后,曾炳权进入广州棋艺社从事围棋教练工作,并成为了广州棋院围棋队的主教练,先后培养出李华嵩、朱剑舜、高咏梅、张瑞、陈一鸣、俞泽坤、杨钊等国家队和广东省专业队运动员。在广州棋坛,刚刚被评上高级教练的他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如今在羊城棋坛,形成一种强大的惯性,基层教练只要发现有可塑之才,都会心甘情愿地送到曾炳权手里,“在广州想冲段,必须跟着曾老师学棋。”有棋童父母表示,“看看如今的广东省青少年队中,就可窥一斑。来自广州的围棋选手,无不出自曾炳权门下。”曾炳权对弟子,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如今已身为职业棋手的陈一鸣,是中国女子选手中的翘楚,年初刚刚拿到建桥杯女子围棋公开赛的亚军。而她在小学毕业时曾面临两难抉择,当时她钢琴已练到专业八级,有音乐教授直言她今后定能进入国外的音乐学府;而围棋则是陈一鸣自己的最爱,才华过人,少有对手。因此两位老师都看好陈一鸣,也都建议陈一鸣跟随自己。最终曾炳权用真与诚打动了陈家父母。2004年他亲自带着陈一鸣到北京参加“清风道场”的选拔。曾炳权表示,“道场有规定,女子前两名可以减免一部分学棋的费用,一年下来就是十几万。好在陈一鸣不负众望,最终入选,并冲段成功。”兄弟齐心推动粤港围棋进步曾氏兄弟俩虽分隔两地,但围棋却将两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提升香港的围棋环境,哥哥曾炳辉时常会邀广东的围棋好手到香港与棋友授课、切磋,曾炳权自然在受邀之列。而同时,为了促进粤港两地的交流,广州队也经常请港队来穗交流,曾炳辉则责无旁贷地出任港队的领队。因此两兄弟如今坐在一起,说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教棋育人,并彼此学习各自的经验。在良性的相互学习中,粤港两地的青少年围棋携手进步。前几年曾炳辉带香港队来比赛,往往是惨败而归,“广州的围棋基础好,因此小棋手的整体水平也高。那时,香港队即使以大打小也赢不了几盘棋。”但现在他却敢向弟弟发起挑战,“今时不同往日,我相信再过几年,我们一定能赢回来。”而曾炳权也坦言,“相信今后随着观念的改变,国内的围棋教学也将以群体为主。香港提倡的‘快乐围棋’,值得我们学习。”